习近平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我国将于2026年开始实施“十五五”规划,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根据习近平重要指示精神和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安排,有关方面近期将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等对编制“十五五”规划的意见建议。
“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前瞻
《清华金融评论》在2025年3月刊推出了“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前瞻”封面专题 ,回顾“十四五”发展取得的成就,前瞻“十五五”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探讨如何通过财政、货币、产业、价格等政策协调发力,来推动“十五五”战略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顺利实现,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把回升向好势头延续到“十五五”时期,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从编制规划的角度来看,中期的经济问题,也是编制规划时需要考虑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增长,二是需求,三是供给。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承上启下关键期。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既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机遇,也将面对新的风险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雪松表示,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加强战略谋划,制定好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此,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不断推进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效率结构“三大升级”,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表示,在对当前的形势保持谨慎乐观的同时,或许更有必要对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增长前景给予高度关注。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和发展的机遇将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对于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尤其是具有中长期影响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抓紧制定对策。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要求直击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痛点堵点,将极大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从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表示,应对现代化完成之前出现的少子化、老龄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把人口趋势性特征带来的挑战,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十五五”)期间的现代化目标结合研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的任务,在时间节点上与“十五五”时期高度重合。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奠定了“十五五”时期人口相关规划的主题、主线和主要内容。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表示,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2025年经 济工作的首要重点任务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在现阶段,面向家庭 部门的财政扩张,同时增强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可以更有效地把稳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扎实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研究员顾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欣欣表示,我国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在“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人文和经济、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在多点突破中不断形成新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曾铮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于宏观调控内在要求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持续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特别是增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应围绕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增强经济和非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增强我国与各国政策的一致性。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粤开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晁云霞表示,自2008年以来,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行了长达17年之久,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和特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及时总结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当前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财政政策可能的转型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稳增长、惠民生和防风险,发挥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但积极财政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转型优化以释放更大的政策效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沈乐阳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重要的使命,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到改革开放后的“财政包干”,再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及新时代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为财政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十五五”财政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中国信托业协会行业特约研究员王玉国表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思考信托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着力点是信托行业立足本源、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的应有之义,也是信托业科学谋划“十五五”战略定位、服务建设金融强国 的应有之义。信托业要坚守受托人定位,回归信托本源;坚持客户需求导向,推动业务转型创 新;完善制度顶层设计,提高信托普及认知。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